惆怅还依旧  第24章

作者:梁凤仪      更新:2021-01-07 02:50:20      字数:1058
  “我才不是如此噜苏的人!你家里有传真机吗?”
  “有!”
  “好,我明天把画好的版位给你看,包你满意!”
  也不再等穆澄反应,就已挂断了线了。
  如此毫无选择余地,不容商榷的约稿,真的叫人不辨悲喜。
  还有一点令穆澄忽然惴惴不安起来,怎么对方提都没有提起会给自己多少稿费了?
  若然在多年前,还未写出个名堂来的话,就算免费笔耕,也是天公地道。
  然,今时今日,总应该给她一个公道的价钱吧!
  穆澄想,等下次老甘再来电话,厚着脸皮,跟他说一说。
  要是推不掉,一定得多写一段稿的话,最低限度知道自己每月的收入增加若干,才算安稳。穆澄伸手摸摸自已的脸,滚辣辣的。无端烫热!
  为什么?谁管作奸犯科,或是做了些什么难为情的事了?
  只不过打算开声踉所谓“老板”讨个合理的薪酬数目而已,有何不妥?
  偏偏就是不妥,那老甘会得想:文人雅士。怎么跟我斤斤计较起来了?叫穆澄如何作答?
  文化圈中是的而且确还有这种自命为清高,实则迂腐的思想,根深蒂固地存在着。
  连穆澄都一下子有了顾虑,等于深受影响了。
  从前当西席的书生,肩负无比神圣的教育责任,多不敢跟东家讲多半个子儿的价钱。年近岁晚,若是学生的父母怜念着一年里所花的心机与劳累,多赏一个沉甸甸的红封包作压岁钱,已经谢天谢地。
  时代进步了,执教鞭的人终于盼到今日世界,教育行业出现完整制度。薪酬有了范畴,以资历学历而划分着各种等级,也因教授的儿童年岁与需要,甄别教员的资格,总的一句话,有个谱可跟了。
  可是,靠文字过活的写稿人呢。仍然逆来顺受地接纳着那些不伦不类的稿费。
  文化圈内,谁不知道水妮是在稿费上头,执拗得最紧的一个?
  要说水妮是目下红透半边天的大作家,任谁都不能否认。她远比穆澄出道早、成名先。她的作品持续流行了十多年,至今仍无衰颓迹象。
  近年穆澄以雷厉风行的姿态出现文坛,很分了她的一点光芒,然,水妮两个字在报纸副刊土、或书本上,仍是信心的标志与畅销的保证。
  穆澄也是水妮的读者,她的文字泼辣火爆到令人血脉沸腾,像帮助自己做了一次热身运动。阅后,整个人出一身汗,舒服到了不得。
  水妮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,穆澄不知道,直是无缘识荆。
  别说是穆澄,就算是行内人也没几个晓得水妮的模样儿。
  她似乎是隐居深山的一个人,等闲人不会见着她的面。
  不过,她的名字一直震撼文化界,对她文章的评价,好评占多数。可是江湖上对她个人的批评,就不敢恭维了。
  人人都知道这位水妮,见钱开眼,所有副刊,都要预付她半年稿费。她才把稿件交到老编的手里。出版社要在一签约之后,立即付她若干万本版权费,就自不在话下了。
  总之,没有本票拿在手里,休想水妮给你写一个字。
  行内人对她的这种功利态度,总是摇头叹息,认为这是庸俗的行动,只有穆澄不作此想!
  既然行业内没有定下来的规矩,足以保障从业员的薪酬利益,就只能自己动手,那又有何不可?
  写稿人岂只要维生,就算喜欢吃好、穿华衣、住巨宅,也是人之常情。若这也要算虚荣的话,也太可笑了。
  穆澄简直对那位叫水妮的大作家佩服得五体投地,她曾经有过傻想,最好能找她来当自己的经理人,那事情就好办得多了。
  翌日,甘老总果然如期把新副刊版位的草图传真至穆澄家里来,并附上字条,写:
  “穆澄:
  请于下星期日之前,开始把稿传真至报馆来,副刊比其他版早发四天稿,换言之,你需要有四天的储稿存于我们处。我最不喜欢作者脱稿。
  甘白”
  穆澄拿住这字条,轻轻地叹一口气。
  脱稿的确不是个好习惯。等于一般职员上班,三朝两日就又是病假事假的,教同事和客户找不着,顶不方便。读者完全有权利每天摊阅报纸,就跟作家相见,阅文后或拍案叫绝,或嘘声四起,这倒无所谓,全都算是捧场之举。若然消声匿迹,是有点叫人失望的。
  文坛前辈教训后辈,要守江湖规矩,不可脱稿,理所当然。
  只是,老板一边叫伙记准时上班,另一边也应告诉对方一声,月薪若干吧!
  这不是市侩,这是伙记应得的尊重。
  穆澄并没有沿门托钵似的兜售文字。
  穆澄甚至不缺这份稿去维持生计。
  更不需要写这张报纸,以抬高自己的声价。
  完完全全不明白为甚么时至今日,尚有人把她的文章看成可以呼之则来的货色。穆澄需要把今年的税单翻出来引证,才得以使自信心重新确立。
  单是本港的版权收益就已过百万,还有零零砰碎的电影公司、电台电视版权费、台湾和大陆版的收益等等,若连每月稿费都计算在内,已达二百万年薪之数。
  除了那起在财经界任事的精英,在哪一个行业可以找到如此丰厚的收入?
  政府高官之中,要算港督是顶爷了吧?实际袋袋平安的现金,未必及得上一个摇笔杆的。
  时代已然进步,群众对所有娱乐与教育,都心甘意愿地付出肯定而合理的代价。
  只是,有些人还没有心理准备去接受这个事实。
  反映他们的心态,通常有两种。
  其一是不愿意正视事实。穆澄曾在一次电台访问节日中,稍报导了有关她的个人收入,轻描淡写的讲了几句话:
  “六位数字的年薪,是可以赚得到的,希望年青人会注意写作行业,加入我们的行列,为文化界放一份异彩!”
  结果呢,行内人没有一个注意及欣赏穆澄的用心良苦。同意和赞成穆澄催谷后辈的做法。人们只是以不屑的口吻,奔走相告:

美的集团股票走势和K线图分析预测